立博ladbrokes中文
青岛早报:英文版“催泪红包”发往世界

发布时间:2016/3/4 10:12:30  /  【关闭



来源:青岛早报   时间:2016-03-04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引多方关注。昨天,中国日报在其官方网站中国日报网的中文和英文两个频道同时刊发了“催泪红包”爱心故事,将这个发生在青岛的暖心故事,讲给全世界读者听。

中国日报网在其中文、英文频道同时发布稿件,详细报道发生在青岛的“催泪红包”爱心故事。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站长解传姣介绍,她最近在青岛早报看到这个爱心故事后,向总社编辑推荐了这个选题,总社编辑也十分重视这条线索,最终用中文、英文写出两篇稿件,昨日在官方网站的两个频道同时发布。

 “这篇稿件刊发后,包括美国、英国等关心中国故事的外国网友,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发生在青岛的这个爱心故事。”解传姣说,“催泪红包”故事暖化了医患矛盾的坚冰,让这层坚冰裂了一些缝隙。透过这些缝隙,人们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在自己岗位上默默付出,任劳任怨,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他们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也需要关心理解与呵护。”

解传姣说,“最美女患者”的红包装的不仅是金钱,也是她的善心、她的诚恳和她的感动,最重要的是这些善与诚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具备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基。“她的举动让我们很多人产生了共鸣,燃起了希望,沸腾了热血。”解传姣说,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个平凡的举动在不经意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尽可能摒弃一些私心、虚伪与冷漠,多传递善良与真诚,让我们的善举帮助更多的人,在奉献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营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空间。”她说,中国日报这次之所以会选择报道这个题目,也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创刊于1981年,全球期均发行90余万份,其中,海外期均发行60余万份。中国日报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它的官方网站,是中国最大的英文资讯门户,是海外人士了解中国的首选网站,也是国家唯一向全世界推广城市形象的权威英文平台。

青岛文明办 徐建民

 “催泪红包”代表城市文明向善的特质

“催泪红包”连续报道推出以后,市文明办督察处处长徐建民十分关注,《90岁老将军点赞青岛“催泪红包”》等报道也登上了中国文明网(青岛站)“首页聚焦”栏目。“催泪红包”爱心故事在岛城出现,徐建民认为这并不是偶然现象。青岛是一座爱心城市,岛城精神文明建设多年来一直稳步推进,不断涌现出“微尘”、“红飘带”等享誉全国的爱心品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正是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医护人员爱岗敬业,而怀有感恩之心的患者因她们的辛勤付出而感动,最终在急诊室发生了 “催泪红包”这样的爱心故事。

一个文明的城市,必然是个温暖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则体现城市的温度。徐建民认为,“最美女患者”不仅仅代表这一名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感恩之情,她代表的是友好、感恩、文明向上的青岛市民,“催泪红包”爱心故事也不仅仅代表着良好的医患关系,它代表的是城市文明向善的特质。城市的文明最终体现在人的文明,人的文明支撑起城市的形象。青岛市文明办在通过 “文明市民”评选、“感动青岛”十佳道德模范评选等方式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同时,也会用合适的方式积极培育、推广“催泪红包”这样有利于城市文明发展的良性因子,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温暖。

青岛市妇联 童海滨

 “催泪红包”让人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

在青岛市妇联研究室工作过多年的童海滨,曾经多次到市妇儿医院调研,他对于护士的工作状态和患者的心态非常了解。所以在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推出以后,他特别关注对于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报道,这是很多市民往往会忽略的东西。

 “到了流行病高发期,急诊室就如同春运一般,不要说加病床,可能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家长光着急给孩子看病,往往就会忽略医护人员的辛苦。”童海滨说,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能够让市民在平静的心态下,系统全面地去了解医护人员真正的工作状态,许多人读完报道后,就会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这是最可贵的地方。

 “假如我们不理解别人,自己就会因为排队、堵车等问题产生急躁心理,进而因为心理失衡导致纠纷。但假如我们时刻怀着一颗平静、感恩的心去生活,那么不但不会和他人产生纠纷,我们自己也会少了很多烦恼,拥有幸福的生活。”童海滨分析说。

福建省立医院医生

 “催泪红包”这样的报道非常有必要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继续在微信、微博引起强烈反响,除了本地医护人员外,还有许多外地医护人员为 “催泪红包”点赞。微博网友“SICU一哥”在评论“催泪红包”报道时表示,这是少有的关于医疗界的正能量报道。记者联系到“SICU一哥”了解到,他是福建省立医院重症监护室一名医生,工作非常忙。但对于医生来说,累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个别患者的不信任。“其实我们和家属一样,都希望病人快点好,但有些家属来的时候无法完全相信医生,这让我们感到很难过。”“SICU一哥”说,他认为,现在主流媒体像“催泪红包”这样的客观报道太少,市民们需要这样的报道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信任并认可医护人员。走出手术室时,患者家属一句暖心的问候就会让医护人员倍感欣慰。

南京军区总医院赵医生

 “催泪红包”诠释换位思考的处世之道

在阅读了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以后,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赵医生也是非常感动。“理解万岁,这‘催泪红包'说明了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赵医生评论说。赵医生认为,“催泪红包”报道不仅仅给医患关系带来积极影响,而且也很好地诠释了换位思考这一非常重要的处世之道。这一思维方式不仅只限于医患关系,父子之间、婆媳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都需要去换位思考。在与他人交往时,只要有颗善良的心,互相理解、尊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互动】

医患互动平台等你说暖心事

和谐医患关系,离不开两者之间的互相尊重和有效沟通。早报开通了“医和患 咱们说说心里话”互动平台,医患双方都可以发送短信到手机号码18661788505,还可以关注青岛早报微信公众号(qdzaobao)、微博,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患者,有什么想对医护人员说的话;如果你是医护人员,还有什么想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话,都可以联系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说一说。自2月20日,青岛早报连续报道“催泪红包”故事以来,不断有读者通过短信、微信、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催泪红包”点赞。以下为部分读者评论:

手机尾号是2517的市民:我曾经带孩子到医院急诊看过病,那里的医护人员的确很忙碌,去看急诊的家长都比较着急,有时候也给医护人员脸色看,但她们很有耐心,帮助家长照顾好孩子。

手机尾号是0271的市民:“催泪红包”爱心故事很感人,让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不容易,以后去医院看病要善待她们。

手机尾号是6336的市民:连日来,青岛早报“催泪红包”感动了很多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家属,我很欣慰,他们的工作得到患者认可,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青岛早报记者 王磊江

青岛早报链接:http://www.qingdaonizao.com/2016/0304/649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