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ladbrokes中文
青岛早报:小小善举传递城市大爱

发布时间:2016/3/1 14:06:20  /  【关闭



来源:青岛早报   时间:2016-03-01

随着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的推进,岛城市民和外地网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我们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里,“催泪红包”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像“微尘”、“红飘带”等享誉全国的城市名片一样,代表着我们的城市精神,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文俭:

“催泪红包”代表城市文明

针对“催泪红包”这个爱心故事,记者已是第二次采访刘文俭,对于“催泪红包”这样爱心品牌的出现,刘文俭认为并不偶然。他说,青岛是一座爱心城市,有“微尘”这样享誉全国的爱心品牌,具体到各个服务窗口行业,又有“润万家”、“暖到家”这样的服务品牌。

他认为,“催泪红包”和岛城的这些城市爱心名片一样,传递的是一种城市的温情,代表着城市的文明。“催泪红包”爱心故事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医疗机构,对于整个城市、各个行业都有积极影响。“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抢救病患,社区工作者帮助居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环卫工人起早贪黑保障城市清洁,不论你的岗位多普通,都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刘文俭说。

他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能够始终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生活会越来越便利。如果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能够像“最美女患者”这样看到他人的辛苦和不易,并且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我们也会感到温暖。

“生活在这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环境中,生活质量必然会大大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必然也会大大提升。‘催泪红包’爱心故事告诉我们,建立幸福城市,需要我们每人都多做一点点。”刘文俭说。在“催泪红包”连续报道影响下,我们城市软环境会越来越好,外地人在我们城市生活感到舒适、感动,我们城市让人人向往,人才就会在我们城市聚集,城市竞争力也会大大提升。

青岛红十字微尘基金秘书长丁德亮:

让更多爱心品牌传递正能量

对于青岛早报 “催泪红包”连续报道,青岛红十字微尘基金秘书长丁德亮也在一直关注。丁德亮表示,“催泪红包”出现在青岛他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青岛人的内心都是柔软的、充满爱心的,同时也会对别人的帮助表达出一份感恩之情。很多人也许不通过“催泪红包”这种形式,但同样会通过其它形式去向医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的热心人表达自己的感恩。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温暖的新闻,我们需要这种爱心故事去传递正能量。”丁德亮说,媒体就是读者的“眼”,但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关注的多是医患纠纷,长时间关注这样的事件,会让读者的心理慢慢失衡,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对医护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

他说,在这座有着良好爱心基础的城市中,通过“催泪红包”连续报道来引导市民正视医疗行业,会让我们这座城市医患关系越来越和谐,最终受益的也必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史玉峤:

“催泪红包”拆除了医患“心墙”

“催泪红包”爱心故事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却在短短时间内被网友广泛转发,获得了千万级别的点击量,成为全国网民热议的焦点,在史玉峤看来有它的必然性。“平时这样的感恩小事做得太少,许多人在阅读后有所觉醒,所以才会广泛转发,提醒他人注意。”史玉峤分析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个别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变得很浮躁,这种浮躁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冷漠。人们在低头关注自己手机中朋友圈的同时,很少抬起头来看看那些正在为我们幸福生活付出努力的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泪红包”的出现,让医患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关爱,拆除了医患之间的 “心墙”,为整个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他说,在感恩他人辛苦工作的同时,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成员,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去做那些能有益于他人的小事。“温暖从点滴做起,爱心从小事传递。在‘催泪红包’爱心故事的带动下,我们都要行动起来,共同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史玉峤说。

青岛电视台主持人路树青:

为医患关系搭建信任桥梁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的连续报道,让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路树青也很关注。在平时的工作中,他非常关注医患关系的报道。

路树青认为,“催泪红包”在青岛出现并非个例,它代表着患者和医护人员两个群体之间一种和谐关系。“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医治病患,患者则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可能不通过‘催泪红包’这种形式,但患者或许会为医护人员送上一点水果、一点自家院子里栽种的蔬菜,重要的不是那点东西,而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医患之间互相理解、尊重的态度。”路树青说。

他说,这种和谐关系有时候会因为医疗条件而改变。许多市民身体不适时,往往都往市区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在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中,往往只专注于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本身的情感需求关注较少,很多患者就会感觉医护人员“冷漠”,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催泪红包”的出现,为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搭建起了信任的桥梁,读者通过记者体验式的报道可以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过程,许多人对于疾病诊疗的观念也会因此而改变。有一些社区医院就能治疗的病症,患者可能就不再往大医院跑,这也会从一个侧面为医护人员减负。“随着医疗体制日益完善,医患之间关系会越来越好。但不论到了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敬业的医疗团队,也需要这样让人感到温暖的患者。”路树青说。

新市民之家主任陈明钰:

多些换位思考社会更温暖

作为新市民之家的负责人,陈明钰经常和岛城医护人员深入交流,也曾到各大医院中探访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到医护人员的不容易是普通人很难觉察到的。“许多人只是看到医护人员在上班的8小时内非常忙碌,但实际上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远远大于8小时,这又是风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心理压力也很大。”陈明钰说。在这个时候,再出现一些片面渲染、夸大医疗纠纷的网文,就会让身心疲惫的医护工作者感到心寒,打击他们工作的热情。所以对于青岛早报 “催泪红包”的连续报道,陈明钰在受访过程中,说了多次“很及时”。

陈明钰认为,这组报道引导读者从医护人员的角度去看待整个诊疗过程,那么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的偏见、误解会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慢慢被化解,这不仅仅是对一个职业态度的转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当人们习惯于这种换位思考,那么社会中的矛盾和纠纷就会少一大半。地域偏见、职业偏见也会慢慢消除,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温暖。”陈明钰说。

青岛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冷静:

“催泪红包”阐释了善意的力量

“‘催泪红包’的核心是包容、宽容。”青岛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冷静说,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青岛早报“催泪红包”展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的正能量,是对当前医患关系的一个全新展示,阐释了善意的力量,体现了青岛城市的包容、宽容的精神。

冷静说,对于患者来说,这是对微尘精神的延续和继承,是城市中普通的个人对真诚、付出等美好意愿的褒扬和赞美,集中体现了参与城市精神构建的积极态度。“城市是你的,也是我的,更是我们大家的。”冷静说,青岛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更需大家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而这名最美女患者恰恰也是外地人,是最近几年才来青岛安家,她不仅是“最美女患者”,更是在青外地人最美一面的展现。

【互动】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已持续发酵,点击阅读量已破千万人次,它再一次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大爱,那么该如何挖掘这一爱心之举背后的精神内核呢?如何去将之传播开,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向善向真?也许可以总结凝练成一个词,或一句短语,或者设计一个形象鲜明的Logo?请市民朋友们共同参与此活动,让爱永流传。如果您有好的想法或创意,请发 送 短 信 至 手 机 号 码18661788505,还可以关注青岛早报微信公众号(qdzaobao)、微博,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版撰稿 记者 王寿林 王磊江 本版图片由本人提供

青岛早报链接:http://epaper.qingdao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