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医患手拉手疾病早赶走
发布时间:2016/2/26 9:03:10 / 【关闭】
来源:青岛早报 时间:2016-2-25
医者仁心最可贵。青岛早报连续报道“催泪红包”故事,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看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早报开通“医和患 咱们说说心里话”互动平台后,昨天继续有多位市民发表看法。
一句谢谢莫大幸福
记者昨天来到市妇儿医院急诊科,这里依旧坐满抱着孩子等待看病的家长,让记者感觉不同的是,输液室里护士的热情高了,患者叫医护人员来拔针的语调柔和了,大家脸上的微笑多了,对医护人员的抱怨少了。医护人员在大厅里穿梭着,比以前更加忙碌,不时有患者朝他们点一点头,或者会心一笑,让人感觉很轻松。
“昨天有患者专门来找我,得知她是来道谢的,心里挺感动的。”昨天上午,青岛妇儿医院急诊科主任徐静给记者发来短信。在6号诊室,记者看到徐静忙着给病号看病,就没有打扰她,一直等到午休,才约了徐静采访。徐静说,前天下午3点多,有位女士来到诊室,看了她的胸牌后,说:“你叫徐静啊。”
看到对方的样子,徐静还以为哪里出了问题。令她意外的是,这位女士说:“你当初说让我孩子吃两天药就好了,不用打针,真像你说的那样,两天后就好了。”原来,这名女士特意来感谢徐静。听到这里,徐静笑着回答:“谢谢你对我工作的支持,这是我们医护人员应该做的。”
“我没有想到,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能让患者专程来感谢。她质朴的话,让我感到莫大的幸福。”徐静说,医患之间应该是并肩作战,才能战胜疾病,希望患者也能把医护人员当做自己的朋友。”徐静说,“催泪红包”中患者发自肺腑的感言,是因为她理解和尊重医护人员,这份理解和尊重,也让医护人员备感珍贵,唯有好好努力,才是对患者最好的报答。
有时做梦都在练打针
去年9月份,辽宁女孩刘颖成了市妇儿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以前,她在青岛一家社区诊所工作,面对的是成人患者,到了新岗位后,面对的更多的是娃娃病号,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打头皮针。
去年,在一次给孩子打头皮针时,一位患者家属嫌她第一遍没有打好,就责怪她 “你是不是新来的?要不换个老护士吧”,刘颖心里委屈,脸上却不能露出来,赶紧找来同事给重新打上了头皮针。当天晚上,她回到住处,先是大哭了一阵,然后拿着一个练功用的模型,开始练习打头皮针。“我是个要强的人,既然没有掌握技术,就要在最短时间里学会它。”那一阵子,刘颖经常找老护士讨教,只要有时间就练习,回到住处继续练习,其中有一次还扎破了自己的手,甚至做梦都梦到了自己在打针。两个月后,她就可以熟练地打头皮针了。
“除夕那天,虽然我没有在单位值班,但是我一直挂念着同事,当看到‘催泪红包’的报道,我自己在房里哭了,能够被患者理解我就高兴。我要全心全意地工作,让患者放心满意。”刘颖说,经历这些事情后,要是再遇到患者不理智的情况,她也会笑着面对对方,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用热情去缓解这些矛盾,“正像‘催泪红包’所传递的感情一样,我们医患之间应该是亲人。”
用耐心服务打动患者
“这些日子,我们同事每天都在看青岛早报‘催泪红包’的故事,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看到有患者这么理解我们,干劲更加足了。”昨天,市立医院急诊病房护士长段峰告诉记者。
段峰从医18年,谈起这些年来的医患关系,她说,虽然有些患者对医护人员有误解,但是大部分患者还是很认可医护人员的付出。“今年过年期间,我们全科14名护士没有一个人休假,怀孕的同事都坚持上班。除夕夜,一名刚工作两年的护士发烧39℃多,自己打了一针退烧针,继续坚持工作。”段峰说,一些患者前来就诊,因为比较烦躁,所以容易脾气大,但是当他们在病房住上两天后,就会被医护人员的耐心服务打动,改变对医护人员的态度。
段峰说,8年前,医院收治了一位70多岁的老年病号,老人是糖尿病后期,已经昏迷,而且全身多处溃烂,身上的气味很大,但段峰和同事们还是轮流上阵,一天一换床单,一点怨言也没有。段峰的细心,让老人的老伴很感动。3个月后,老人去世了。半年后的一天中午,那位老太太专门来看段峰,“我出去买菜,过来串串门,走走亲戚。闺女啊,当年多亏了你照顾我老伴,才让他走得很安详,我心里一直很感激你。”段峰说,听到大妈喊自己为“闺女”那一刻,自己都要哭了,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因为“亲戚”都看在眼里了。“医患之间需要相互理解,谁也不想得病,我们要多包容病人,病人也要多一些理解。”
医患互点赞急诊室很温情
昨天下午1时左右,记者来到青岛阜外医院急诊室时,患者王秀华正在吃午饭,她因为高血压等病住进急诊室治疗。“今天一早感觉不舒服,早晨7点左右,我就在家人陪同下来医院。”王秀华说,来到医院后,医护人员很细心,检查完病情后,立即安排了床位输液。医护人员嘱咐王秀华,如果感觉输液不畅,或者有鼓针情况,就及时按下床头的按钮呼叫,她们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尽管如此,急诊科的护士韩蕊还是时常过来查看,以确保输液能够顺利。
谈起医院的服务,王秀华竖起大拇指点赞说,这些医护人员很有耐心,她们的工作很辛苦,不容易。“作为患者,要理解和体谅她们。”王秀华举例说,中午吃饭前,医护人员就过来提醒,可以提前订饭,不用再跑远路买或者让家人送,考虑得很仔细。对于王秀华的理解,韩蕊感觉很欣慰,她说从事医护工作9年多了,最大的欣慰就是患者的理解。“前不久,一名‘三无’病人被送到医院急救。”韩蕊说,她们立即施救,但家属赶到的时候,这名患者已经转危为安。“太谢谢了,你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韩蕊说,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辛劳一扫而光。
青岛美 人更美
雨晴:准妈妈护士您辛苦了,谢谢!
墨香:向医护人员——我们的白衣天使们致敬!为善良的女患者点赞。愿人间处处充满爱。
山风无痕:催泪红包,最美女患者,医护人员,都是人间最美的真情!
网友:穿上白大褂是天使,脱下白大褂,她们也是父母的心头肉。
半醒:感动的“催泪红包”,向她们致敬!传递正能量,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怀!
蕴珠怀玉:“催泪红包”让我们体会到了“大爱无疆”的深层含义,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世界的美丽,为“最美女患者”点赞。
清恬:韩护士的信真是感动人,真情实感,才女!
真真珍:催泪红包,看后饱含热泪。青岛美,人更美!
医患互动平台大家讲述感动故事
“我看了青岛早报‘催泪红包’的故事后,很想谢谢一名医护人员,当年多亏了他一句提示,我老伴得了6年的病治好了。”昨天,错埠岭三路41号楼楼长崔大妈讲述了一件让她全家人难忘的事情。
崔大妈说,去年她陪着老伴去青大附院看皮肤病。“等候时,老伴右腿瘙痒又犯了,这个病他得了6年了。”崔大妈说,老伴顾不上公共场所人多,把手伸进裤腿里挠起来。这一幕,恰好被一位路过的大夫看到,他蹲下来看了一阵子,告诉崔大妈的老伴,这不是皮肤病,别在这里挂号了,这应该是静脉曲张,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溃疡。
正是因为这位大夫的善意提醒,当天崔大妈的老伴去其他科室检查,果然是静脉曲张,然后对症治疗。“现在老伴的右腿彻底好了。”崔大妈说,后来,她多方打听才知道,那位好心的大夫姓王,多亏了他当初善意的提示,把折磨了老伴6年的疾病治好了,她想借这个机会向他说声谢谢。
热心护士给我刷饭盒
“我想通过你们的平台,向海慈医院的一位护士说声‘谢谢’。”昨天,家住黑龙江路的姜先生说,去年夏天他病了,在海慈医院肝胆科治疗了半个月,期间多亏了一位年轻护士的照顾。
当时,姜先生连着三天发烧到40℃,家人准备的饭根本吃不下。一位护士看到后,主动帮他打来热水,劝他一定多喝水。“我那时白天打点滴,晚上回家住。后来,等我办理出院手续时,好心护士竟然把我的饭盒、水杯全都刷干净了。”姜先生说,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病房里还有其他两名患者,大家都对那位护士点赞,“后来,我想去感谢那位护士,去了她办公室,可惜没有见到她。”
“现在国内的医患关系有不和谐的个案,早报报道的‘催泪红包’故事,报道得太及时了,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医护人员的辛苦,他们忙前忙后任劳任怨,患者应该多了解一下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多为对方考虑,这样医患关系就没有这么紧张了。”姜先生说。
顾不上吃饭为我母亲看病
“为了给我母亲看片子,一名大夫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这让我很感动。”昨天,市民黄先生给记者发来短信。黄先生在本市一家车行上班,去年6月份,他带着母亲去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看病,老人从外地来,患的是神经衰弱,这是第一次来青岛看病。当时接诊的是郑大夫,拍片后需要次日才能出结果,但是黄先生的母亲在青岛住不习惯,想要当天就回老家,黄先生只好跟郑大夫说能不能当天给看看片子。没想到郑大夫一口答应了,顾不得吃中午饭,就在电脑上现场看片子。“你母亲病情不厉害,放心吧。”郑大夫随后开了一些药。“医护人员这么为患者着想,让我和母亲很感动。其实医患之间可以换位思考,彼此心情就能平静,医患之间的气氛就和谐了。”黄先生说。
【院长热议】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在岛城医疗卫生界引起热议。青岛市多家医院院长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态,他们将抓住这个契机,落实市卫计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细节。“这件事的出现,对医患关系的改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将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总院院长刘宏昨天表示。
医生患者本是一家人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总院院长刘宏
刘宏说,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体现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关心、理解、爱护,他得知后很感动,这将促使医患关系越来越和谐。“医患关系总体是向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多年努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比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宏说,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市民走进医院,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有近距离的了解,增加医患彼此的了解,能够互相体谅。
对于医患关系,刘宏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医护人员和患者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是一家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的大讨论,让医患关系更温暖。”刘宏说。
患者感谢信是最好评价
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丁文龙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连续报道弘扬的是正能量,这是媒体对于医患关系的正面引导。”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丁文龙昨天说,患者的感谢信是对医护人员付出最好的评价,也是对医护人员的认可。作为院长,丁文龙对医患关系这样理解,“有的时候病人一句感谢话,也让医护人员很受感动。当然,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从细节入手,热情周到的服务,也能得到患者的认可。”
丁文龙说,“催泪红包”出现在青岛,不是偶然现象,其实在医院里,有很多类似“催泪红包”的感人故事。“是青岛早报用智慧的眼睛挖掘了这样一条报道,媒体、患者和医护人员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丁文龙说。
医患拆篱笆的契机到了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邢晓博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是岛城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让人感动,很温情。这是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邢晓博对于“催泪红包”连续报道的评价。“通过这个报道,我看到医患之间拆除篱笆的时机到了。”邢晓博说,由于对疾病认识程度的不对等,医患之间就有产生误解的可能,但是大家不能忘记,医和患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治疗疾病,所以二者之间不应该有篱笆。
邢晓博说,作为医护人员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维护患者的健康。“医院将通过讨论,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感受。”
借此讨论改善医患关系
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王明民
“这几天,我是含着泪读完青岛早报‘催泪红包’故事,每天都在感动,这名留下红包的女患者令人敬佩。”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王明民深有感触地说,青岛早报抓住这样一个新闻,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充满爱的医患关系,是可以感动双方的。
“患者的红包是不能收的,但是患者的一句带有感谢的话,会让医护人员感受到信任、理解。”王明民说,医疗卫生界借此展开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医生和患者之间,谁都离不开谁,这种讨论将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医患互动平台等你来说
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两者之间的互相尊重和有效沟通。前天,早报开通了“医和患 咱们说说心里话”互动平台,医患双方都可以发送短信到手机号码18661788505,还可以关注青岛早报微信公众号(qdzaobao)、微博,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患者,有什么想对医护人员说的话;如果你是医护人员,还有什么想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话,都可以联系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说一说。
本版撰稿 记者 王磊江 陈勇 摄影 记者 樊蓉
青岛早报链接:http://epaper.qingdao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