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标本采集说明
发布时间:2021/9/24 22:40:30 / 【关闭】
一、病人准备
病人准备除了特殊检验有专门规定外,一般要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目前已公认无能无力、过度空腹、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验结果,现分述如下:
1. 运动: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min的手球训练赛后11h,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血细胞计数普遍升高等。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作过大的活动。
2. 食物: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有所增加。有人研究于高脂餐后2~4h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肌肉等,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3. 过度空腹:一般血液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h。但过度空腹,若达24h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h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
4. 饮酒: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5. 吸烟:烟瘾大者血液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8%,而不吸烟者含量在1%以下。此外儿茶酚胺、血清可的松亦较不吸烟者为多;血液学方面亦有变化,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吸烟组血浆硫氰酸盐浓度明显高于非吸烟组。
6. 药物:药物对检验的影响非常复杂,15000多种药物对检验有干扰作用。众所周知,抗结核药、抗生素、抗白血病制剂、磺胺类药物,对肝功能有大小不一的影响,甚至几片常用药物可以引起严重的药物反应,故在采样检查之前,暂停各种药物是为上策,如不可停用,则应了解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7. 体位: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浆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白蛋白可因此而浓度增大,总蛋白、酶、钙、胆红素、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亦因站位而浓度增加;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亦于站位时增加。由于体位的因素,不要让病人自己到检验科来采血做血常规,或复查红、白细胞计数,以免体位引入的误差。
8. 部位:采样的部位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静脉采样一般采集肘前静脉的血,但是必须避免在输液同一侧胳膊采集检验样本,这样会由于输入液体对血液的稀释与药物成分的干扰使检验结果与临床严重不符。一般要求输液前采集检验标本,特殊情况下如急诊病人的样本采集应在输液的对侧手臂或下肢采集标本。
9. 时间:时间对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午的检验结果比下午的检验结果要低,所以应固定时间采集标本才对临床诊疗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10.不空腹:几乎所有的生化免疫等检验项目的正常值都是以空腹为标准的,同时吃饭后全身的各种功能(如肝功、肾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液的各种指标也会有不同,因此,不空腹采血结果结果仅供参考。
11.其他:病人准备还应考虑病人的生物钟规律,因此复查以在大体相同的时间采样为好。采血时止血带结扎过久,也是一种误差因素,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则结扎3min,可使血浆总蛋白增加5%,胆固醇增加5%,铁增加6%,胆红素增加8%。血气和PH值测定的血液以动脉血为原则,且不可漏气。细菌培养的样品要采用无菌技术,防止污染。
二、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直接关系检验结果的基本功,如果标本采集不当,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标本时引入的误差和错误。现将各种标本采集要点分述如下:
1. 血液标本:
目前,临床大多使用真空试管采集血液,现将共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⑴ 静脉血一般用肘静脉,也可选用颈静脉或股静脉,采血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溃疡等现象。
⑵ 禁止在输液侧肢体采血或在输液后立即于该侧采血。
⑶ 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垫,防止交叉感染。
⑷ 若要进行比较性测定,应尽量在同一时间采血,不同时间的细胞数可能有较大的变化。
⑸ 采血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应正确识别患者患者姓名(不能直接叫名字,以防患者没听清被动答应)确保患者与就诊卡信息相符,检验申请项目与试管打印条码相符。
⑹ 消毒时应先用碘酊消毒,再用酒精脱碘,最后用干棉棒擦干,手法都为由内到外顺时针消毒,忌来回多遍消毒。
⑺ 压脉带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一分钟以为,时间过长易导致溶血和结果异常。穿刺成功后应解开压脉带,再抽血。
⑻ 对于使用一次性空针直接采血或连接头皮针采血者,若采血顺利,在针头较粗时可直接斜向下刺入真空试管中,使血液沿管壁缓慢流下,切忌加压打出(易造成标本溶血),忌针头直刺使血液直接冲到试管底部(易产生气泡,易造成标本溶血)
⑼ 若采血不顺利或针头较细时,采完血后应取下针头,拔下真空试管帽,再注入血液。否则极易造成标本溶血。
⑽ 各种试管如果有刻度线,则必须加到刻度位置,否则结果不准确。若无刻度线一般要求三毫升。
⑾ 目前真空试管中一般都含有某种抗凝剂或促凝剂,因此,血液注入试管后,要求立即上下颠倒混匀至少五次,避免剧烈振荡,以免产生气泡。
⑿ 门诊采血请告知患者取化验单的详细时间和位置。
2. 尿液标本:
一般要求取中段尿(12、24小时尿除外)。根据采集时间可分为晨尿、随机尿、空腹尿,计时尿(2h、3h、12h、24h等),午后尿、餐后尿等。晨尿为住院病人留尿的主要方法,早晨起床后采集第1次排尿,可用于常规检验。随时尿不受时间的约束,多为门诊病人的留尿方法。空腹尿为进餐后4h左右将尿液排净,收集下一次的尿液供检验,主要用于了解葡萄糖代谢情况。计时尿不论几小时,均应于计时开始前排空尿液,然后于规定时间内排尿,计时尿多用于肾功能和有形成分排出率的评估,亦用于计算淀粉酶或肌酐的排出率。24h尿多用于化学组分的测定。尿液原则上不用防腐剂为好,如需12h或24h尿,首选以冷藏为妥,次为根据检验申请加用合适的防腐剂。
(1)尿常规(尿RT)
取晨起第一次小便中段尿,或第二次小便中段尿约20ml置洁净器皿内,30min内送检。如急诊可取随机尿。
(2)尿淀粉酶(尿AMY):
晨尿或随机尿约5ml,30min内送检。
(3)妊娠试验(尿hCG)
晨尿中段或随机尿中段约5ml,立即送检。
(4)尿液细菌培养标本采集
标本需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或停用抗菌药物5天之后留取尿液标本;尿液在膀胱内应停留6~8 小时以上,使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尿液标本收集通常采用清洁排尿法,须以肥皂和清水洗净尿道口,排泄出的尿液前段需弃去,收集中段或近后段的尿液装于无菌的容器内。以无菌导管收集尿液(特别是女性患者)的方法,若非必要,应尽量避免,因其易引发尿道感染。收集的尿液若不能及时送检就将标本置于冰箱(4~8°C)内,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
3. 粪便标本
采集后及时送检,如作原虫阿米巴检查应保持一定温度,且立即送检,立即检查。如检查虫体或绦虫头节,应全部粪便送检,如检查蛲虫则不必送验粪样,而应于晨起排便前用棉拭擦肛门周围,可得虫卵。粪便标本不应污染容器外表,且不要太满,30g容器装5~10g为妥。如大便上有粘液或是血液,应采集此处标本,以提高阳性率,30min内送检,放置过久易导致细胞的破坏,特别是可造成阿米巴等原虫不易检出。作细菌培养的粪便标本应在发病早期并且尽量在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直接装入无菌容器内。一般说来,粪便中含有粘液的部分,最适合作微生物检查。
4.痰液标本
采早晨第1口痰,多用于细胞学及微生物学检查。采样前应先反复漱口,经深呼吸数次后用力咳痰,不可吐入唾液。微生物培养取样应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开始之前,如已用药,则应选血药浓度最低时采样。
5.咽拭子
应在清晨漱口后由临床医师采集患者咽部标本。无菌棉拭子应提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润。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注:由于实验方法、试剂或检测仪器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参考值,这里的参考值如果与报告单上的有出入则以报告单为准。
白细胞计数(WBC)
生理性增多见于:
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等。
病理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3)恶性肿瘤及白血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4)其它:骨髓纤维化、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等)。
(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化班替氏综合症。
(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婴儿(两周岁内):(10~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红细胞计数(RBC)
增高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低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临床意义:
正常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
血小板计数(PLT)
增高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低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
(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
(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缩写/中文名称 | 正常参考值范围 | 临 床 意 义 |
WBC:白细胞 | 男:0-16/μL 女:0-36/μL | ① WBC数量增高,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结核和肿瘤,亦可见于肾移植早期排异; ② 当WBC>60/μL,可考虑急性泌尿系感染。 |
RBC:红细胞 | 男:0-17/μL 女:0-27/μL | RBC数量增高,主要见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肾炎、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亦可见于月经污染)。 |
EC:上皮细胞 | 男:0-8/μL 女:0-40/μL | ① 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鳞状和移行上皮; ② 若数量增多亦可见肾小管上皮(小圆上皮),提示泌尿道感染或肾实质损害。 |
CAST:管型 | 0-3/μL | 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当数量增多或有病理管型时,表明有肾实质损害。 |
BACT:细菌 | 阴性:<4000/μL 阳性:>8000/μL | 结合WBC、CAST及中段尿培养,可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细菌感染并有助于区分污染。 |
Path.CAST: 病理管型 | 0-0.5/μL | ① 对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有较特异的诊断意义; ② 鉴别诊断:糖尿病性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脂肪性变,肾盂肾炎,肾梗塞,肿瘤,DIC,肝炎,梗阻性黄疸等。 |
X’TAL:结晶 | 0-10/μL | 常见于尿结石病人尿。 |
SRC:小圆上皮 | 0-3/μL | 若EC数量增多同时见SRC增多,提示泌尿道感染或肾实质损害。 |
SPERM:精子 | 0-3/μL | 多见于射精和性交后的尿液中。 |
YLC:酵母样细胞 | 0-10/μL | 多见于阴道和尿道念珠菌及真菌感染。 |
MUCUS:粘液丝 | 0/μL | 常见于尿道炎症,女性尿中偶见粘液丝。 |
OTHERS其他颗粒 | <500/μL | 超过细胞和管型颗粒大小,仪器未分类计数的颗粒合计数,可以理解为超大颗粒。 |
Cond.:导电率 | 3-39mS/cm | ① 与尿渗透压有良好的相关性(Con.*40=Osm),主要反映肾脏浓缩功能并有助于肾功能不全的诊断; ② 对糖尿病和尿崩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导电率的监控,可以预防某些结石病的发生并有利于结石疾病的治疗。 |
RBC-Info:红细胞信息 | Dysmorphic:小(异型)红细胞 | 提示红细胞肾小球来源: 膜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局灶性肾硬化、系统性血管炎、肾淀粉样变等。 |
Isomorphic:正常红细胞 | 提示红细胞非肾小球来源: 肾结石症、泌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等。 | |
Mixed:混合型红细胞 | 混合性血尿。 | |
Cond.-Info:导电率信息 | 等级1(RANK1):0.0-3.0mS/cm |
肾功能及尿液浓缩功能判断指标。
|
等级2(RANK2):3.1-15.0 mS/cm | ||
等级3(RANK3):15.1-27.0 mS/cm | ||
等级4(RANK4):27.1-39.0 mS/cm | ||
等级5(RANK5):39.1 mS/cm- | ||
UTI-Info.:尿路感染症信息 | WBC:10个/μL,BACT>104cfu/L
| 尿路感染症的提示。
|
粪便常规检查
1.粪便量
【正常值】成人,100~300克/24小时。干重23~32克/24小时;含水量65%。
【临床意义】
(1)增加:消化不良、慢性胰腺炎、肠道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减少:慢性便秘、精细食物影响。
2.粪便性状
【正常性状】正常大便呈软泥样柱状(即成形便),婴儿的大便往往为不成形的糊状。
【临床意义】
(1)水样便:腹泻等。
(2)黏液便或脓血便:菌痢、肠炎等。
(3)柏油状便: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4)米汤样便:霍乱或副霍乱。
3.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正常成人粪便呈黄色或棕黄色;婴儿呈金黄色。
【临床意义】
(1)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柏油便),食物性(如食猪肝、动物血)和药物性(如服生物炭及铋、铁等制剂)所致。
(2)果酱色: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性发作。
(3)鲜红色:常见于肠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结肠或直肠癌、痔出血、痢疾)。
(4)灰白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钡餐造影术后。
(5)绿色:常见于乳儿消化不良、摄人大量绿色蔬菜。
4.粪便气味
【正常气味】正常粪便有蛋白质分解产物靛基质及粪臭素的气味。
【临床意义】
(1)酸臭味:淀粉或糖类消化不良。
(2)恶臭味: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
(3)腐臭味:直肠癌溃烂。
(4)血腥味:坏死性肠炎。
5.粪便显微镜检查
【正常值】正常粪便含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
(1)大量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
(2)大量白细胞:肠道炎症(如结肠炎、菌痢等)。
大便潜血
阳性见于:
在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时(如胃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其他各种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均可呈阳性反应。
注:1.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出现微量出血可能是唯一的症状,因此便隐血检测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的唯一有效手段。
2.建议临床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连续检测三次便隐血,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大便轮状病毒
阳性见于:
消化道轮状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