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血液病患者留下希望的“种子”,给青岛带来“领跑”能力
一袭白衣
便是一份担当
为大力弘扬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
青岛早报蹲点直击
给您带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
在岛城常态化门诊、查房、手术、带教
等的工作日常
第五期推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黄晓军教授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角
倾听医者故事
致敬大爱之心
多年来,推动我国在该领域持续不断收获原创方案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是很多疑难危重血液病患者最深切的希望。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成立以来,一位位血液病诊疗经验丰富的骨干专家源源不断地为青岛“输血”“造血”,一个个通过京青绿色通道得到权威治疗的生动例子,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落地青岛的坚实步伐,他们正以“京青一体化”的精准医疗,惠及更多患者。
9月21日,始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深耕不倦、推出“北京方案”的顶尖“大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军教授,也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妇儿医院城阳院区)出诊、查房,为岛城患者带来权威诊疗方案,更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中心学科发展描绘了“领跑者”图景。
PART.01
血液病“拳头科室”再迎重磅大咖
9月21日,这是像往日的一个普通的清晨,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来的专家们早早开启了在青岛一天的工作,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正在岛城“流动”起来,突破地域壁垒,携手为京青两地患者打通一条新的绿色通道,曾经“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愿望终成现实。
这一日,也有些许不同,用早早前来候诊的患者的话来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向青岛派出了许多顶尖专家,看病不用跑去北京抢号了,在家门口挂上北京专家号,真是太幸运了。” 9月21日早上8时许,黄晓军教授准时坐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北大知名专家门诊诊室,当天许多来自青岛和外地的血液病患者,慕名前来求医问诊。
门诊中,有的白血病患者纠结要不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黄晓军教授详细与患者沟通交流;有的病人顾虑一种进口药物的使用风险,他耐心分析解释;有一位父亲带着十几岁的孩子来复查,他在做出精准判断和方案建议后,不忘鼓励父子两人“要有信心,一定能想办法让孩子回归学校”。
黄晓军教授对血液科的医护团队的要求一直都是如此:对病人,看的不仅是“病”,而是患了“病”的人。
团队成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副院长江倩教授身体力行,从2021年7月开始就参与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的筹备建设中,带领青岛医院的医生们组建了血液中心。两年多来,江倩教授主动舍弃周末休息时间,每周至少两到三天在青岛医院,常常深夜还在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做出严谨的评估和指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中心在江倩教授的指导下,通过更精细的检查和更权威的治疗方案,使每一位患者得到与北京同质化的诊疗,让每一位到这里就诊的患者和家属心里更踏实了。
PART.02
家门口得到“同质化”治疗方案
“谢谢爷爷……”两岁的冬冬(化名)朝着黄晓军教授摆了摆小手,跟着如释重负的爸爸郑先生(化名)走出了诊室。郑先生是慕名从山东招远来到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的。“冬冬八个月前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开始我带着他四处求医,武汉、天津……能去的地方基本上都去了。”郑先生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直到听说了黄晓军教授,我们多方打听终于在北京挂上了他的专家号。”黄晓军教授详细了解了冬冬的发病过程及就诊经历,以精湛的诊疗思维、严谨的病情研判,做出精准判定:先药物治疗,后续再观察情况。
“在北京‘一号难求’,来青岛只要提前一周预约就能挂上来自北京的血液病专家号。”从诊室出来,郑先生像是吃了“定心丸”。他说:“从家里开车来青岛只需要两个小时,非常高兴能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在青岛看上黄教授的号”。其实,早在两年前,黄晓军所长就到青岛医院考察调研并着手安排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专家团队来青岛开展诊疗工作。自2021年7月份开始,江倩教授、杨申淼教授、莫晓东教授定期到青岛出门诊并查房指导,卢晟晔、于露等血研所骨干力量作为常驻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医疗团队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护理团队的支持协作,曾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总护士长的颜霞同样定期跟随江倩教授来到青岛医院,指导护理团队工作,指出医护工作中配合的重点和优化流程,使得患者可以在住院期间得到优质规范的与北京“同质化的”医疗和照护。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
PART.03
“招牌学科”在青岛落地惠及患者
作为科学家,黄晓军教授带领着团队在白血病治疗领域“攻城拔寨”。作为医生,黄晓军教授带领团队最在乎的是为病人多看病,尽自己最大的能量解除病患的难题。
除了慕名而来的病号,门诊上还有一位外地医院的李医生(化名)也在候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李医生今天是跟随16岁患者西西(化名)的父母来到青岛医院。原来,西西今年2月份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5月4日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后监测嵌合度逐步下降,但始终查不出原因,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从“健康青岛”公众号了解到黄教授今天来青岛坐诊,第一时间挂了号。”西西母亲说。作为主管医生,李医生也陪同进入了诊室,全面地将西西的情况汇报给了黄晓军教授,希望确认一个最佳治疗方案,自己也能得到提升学习。黄晓军教授在听完病史和目前的治疗方案后决定继续跟进这名患者。“黄教授是我们业内专家,非常荣幸有机跟他学习交流!后续我们也会根据黄教授的建议重新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李医生受益匪浅地说道。
一上午时间,在几十位患者和家属的殷切期待中,黄晓军教授给了他们权威、科学的诊断。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评价,就能感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国家队”的专业医疗服务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因为对于血液科团队来说,他们始终坚信,医生的付出,患者和家属都看在眼里;同时,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又是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石。
PART.04
“名人效应”的背后
黄晓军教授在青岛坐诊只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各位专家长期支持青岛医院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常态化坐诊和常驻专家模式的实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中心的不断发展,目前住院患者持续满床,患者门诊疗量持续增加。江倩教授上午的门诊经常看到下午1点多,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用江倩教授的话说:“患者来看病,让他们等着,我去吃饭,我过意不去,看完病再吃吧!”
为了更好支持青岛医院的发展,从2023年7月起,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派出尉岩、王亚哲等实验室专家定期到青岛医院指导血液病实验室工作。今年的医师节,派出化疗病区骨干胡利娟主治医师、移植病区骨干徐郑丽主治医师参与青岛院区义诊活动,为青岛地区广大患者提供“国家级”的医疗服务。
在大家看得见的付出的背后,北京专家们为了青岛医院的发展奉献了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今年6月份2023第二届中国红岛医学高峰论坛血液病分论坛前夕,江倩教授不知疲倦得往返京青两地,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筹备论坛的各项细节。一天夜里10点多,她刚刚返回北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青岛的病情汇报,下午新收入院的患者病情出现急性进展,尚未明确诊断。外院曾做过病理检查,结果回示不全。入院后已完善骨髓穿刺及彩超、CT等检查,目前急需明确诊断后,进行后续治疗。江倩教授接到汇报后,立即联系北京的各学科专家线上联合会诊。会上病理科从一处病理报告细节中推断出淋巴瘤可能性大,但不能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形态室、流式室的专家给予几点关键依据,辅助排除了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最终,在江倩教授和杨申淼教授的一致意见下,诊断为:淋巴瘤。江倩教授立即给予治疗方案,患者治疗后体温得到控制,血压趋于平稳。随后的几天,各项后续的检验检查指标逐渐回示,一步步证实了当天夜里的会诊结果是十分正确的,由于治疗用药及时,患者目前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现已完成两个疗程的化疗,正准备下一疗程化疗。家属不止一次说:“如果不是北京专家的精准诊断,及时给药治疗,我们没有今天!”
两年间,一切的付出与行动,都在无声的开展,正一步步奠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基石,力求保障医疗、护理与北京同质化,最终将打造出耀眼的“国家品牌”。
重点聚焦
青岛打造血液病诊疗“领头羊”水准
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来青,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派出的专家有:江倩、杨申淼、莫晓冬、卢晟晔、于露等,他们尽职尽责地在青岛医院血液中心守护患者健康,推动科室专业化发展;派出颜霞指导血液中心规范化、精细化护理工作;派出尉岩、王亚哲指导实验室工作;以及多位医师参与青岛医院的义诊工作。他们将历经几十年发展、为无数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积累的国际领先的诊疗技术,带到青岛,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为新起点,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招牌”学科,血液科在青岛有着同质化的管理模式、实力背景,专家投入力量之大,口碑和实力的稳步提升,使青岛医院血液中心门诊量和住院人数不断提升,近1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专家在青岛医院坐诊千余人次,血液中心出院人数千余人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中心在“国家队”领衔下,正用优质的技术和温暖的服务,为全国各地的疑难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而青岛及周边省市的患者,也有了更近便的就医地点。
重点聚焦
“北京方案”输出世界 突破生命禁区
采访中,记者发现,病房里有一位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曾经的准妈妈,她在孕22周时查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得不放弃还未出生的宝宝。在听到专家专业的治疗方案后,她激动地眼眶湿润了。她将得到的是黄晓军创新的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手术,更是再次成为母亲的希望。
据了解,白血病早期基本没有明显症状,一旦病情加重,往往异常凶险。而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然而,一直到本世纪初,骨髓移植的条件异常苛刻。移植前,需要检查患者和骨髓捐赠者的10个白细胞抗原位点,只有这些位点完全相合才能进行手术。这意味着,兄弟姐妹之间,移植的概率只有25%,父母与子女之间,约等于0。这曾经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也是黄晓军初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几年里,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2000年,黄晓军用创新方案为40岁的患者李实进行了手术。骨髓供者是李实的哥哥,与他的骨髓位点只有5个相合。手术非常成功,现在,李实已经正常生活了20多年。黄晓军曾对李实说,“我救了你命,但是你成就了这个时代。因为半相合移植从此就走向成功了。”二十多年来,黄晓军的新方案不断完善,不仅解决了排异反应的难题,也让骨髓移植的苛刻条件不断降低。从非血缘需要10个位点全相合,到可以使用亲缘间5个位点的半相合,白血病患者已基本实现了“人人都有供者”。
随着一位位“绝症”病人的康复,新方案逐渐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2016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发文称黄晓军团队的骨髓移植方案为“北京方案”。近年来,“北京方案”推广到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覆盖了中国95%、全球50%以上的半相合病例。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世界超过万名恶性血液病患者从中受益。“北京方案”被英美等国46项国际指南或共识引用,并写入国际权威教科书《托马斯造血干细胞移植》,它改变了骨髓移植科学的陈旧共识,开创了全新的科学视野,为全球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制定了中国新标准。“一代一代传承,逐渐变成共同珍视并传授的理想,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共同的准则。”黄晓军教授说。
目前,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挂了很多块牌子,每块都含金量十足: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这支由临床医生组成的科研队伍战斗力强大,于2014年和2017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让全国各地更多的血液病患者看到生的希望,团队成员走出北京,跨越成千上百公里,奔赴有需要的患者身边,带给更多人方便、温暖的医疗服务。
“生命至上,要尽我们所能千方百计让患者活下去,时刻把病人放在心里,尽全力对待病人。”黄晓军把这份理念贯穿在团队管理和建设,更在青岛医院血液中心学科建设中,给予了莫大支持和指导,他表示将在青岛医院血液中心培养更多人才,全面提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病诊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