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建设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18/9/13 11:36:38 / 【关闭】
来源:青岛晚报 日期:2018-5-16
1983年,当午山还是当年崂山县的小山村时,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大多都去村里的小诊所找“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要是有点大毛病,必须进城去大医院。凌晨四时起床,搭便车一路晃悠到城里,排队挂号、划价、拿药……一套流程走下来,一天的工夫都要搭进去。
同一年,“山大医院”的产房设在一栋德式老楼(原总督府医院)内,初为人母的妈妈想要哄睡出生的孩子,必须踩在吱吱作响的木质地板上。有节奏的脚步声诉说着老楼的过去,宝贝的咿呀预示着蓬勃的未来。
2018年,坐落于崂山的青大附院东院区早已被午山居民所熟悉,过去看病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的“老三样”早已被“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所替代。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让就医变得更加安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象让许多人仍心有余悸。病房人满为患、拿药挂号需要重复排队,整个医院很难找到一把休息的椅子……医院,这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岛的医疗资源布局也开始悄然求变。医疗机构从高度集中于老城区,慢慢向各区市扩散。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青岛的医疗建设更是驶入了“快车道”。向东,青大附院、市立医院相继设立东院区;向西,一大批知名医疗机构入驻西海岸;向北,眼科医院正在红岛扩建,青岛北部医疗中心落户平度……优质医疗资源多点布局,患者就近就能看得上病,一座座三甲医院开到了家门口。
2011年,市妇女儿童医院从武定路搬迁至辽阳西路,青大附院西海岸分院成立,市中心医院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拔地而起。 2013年,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建筑工务局成立,集中建设市级重点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医院的建设纳入工务局统一建设。 2014年,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完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建成使用;海慈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2017年投入使用;市立医院、青大附院东院二期工程也已于今年初相继建成。“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一刻钟”就医圈,健全“1小时”三级医院就医网络。目前,青岛眼科医院、市民健康中心、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青岛北部医疗中心等一大批医疗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未来,青岛各片区均将有大型三甲医院扎根,充足均衡的医疗资源布局,将给老百姓看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提升就医获得感,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讲述人1 青大附院基建办公室主任陈明善
从单一院区到医疗航母
青大附院基建办公室主任陈明善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路园区都是一座座两三层的小洋楼,随着日益增长的人口规模和就医需求的增长,1998年百年院庆时,医院改建了原先的门诊楼、第一住院楼,风格仍旧延续原先的欧式风格。但由于身处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继续加高或扩容明显不现实,2004年,医院提出了一个大的发展框架:以本部为核心,依托青医的品牌、人才和管理、技术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有效辐射。
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2006年,青大附院并购了青岛万杰医院,次年,东院区开业,今年该院区又新建设了二期工程。2007年,青医附院继续向西部挺进,2011年西海岸院区建成开业。在短短时间内,几大院区已是齐头并进。
“三个院区实行统一领导,不同院区做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陈明善说,三个院区不仅在医疗专业方面各有侧重,建筑形式也非常多样。百年老院区虽然历经多次拆建,但风貌犹存,一直延续欧式风格,彰显出百年老院的底蕴。两座新院区紧跟现代流行趋势,在建设过程当中,吸纳了国内外许多大型、先进医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医院的布局、医疗流程方面,集各家之所长,力争达到最优效果。 “比如,东院二期参照机场交通模式,对院区的交通流线做了调整,根据地势实现了人车分流,此举能够很好地缓解院内交通压力;西海岸院区采用了‘医疗街’的理念,不同的功能分区用‘街’串联起来,就医流程更顺畅、便捷;门诊医技楼采用厅廊结合的建筑结构,病房楼与门诊楼直接相通,防止病患运转过程中的不适与风险。 ”
“医院没有规模,谈不上发展,而基础设施就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陈明善说,青医附院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2016年青岛市北部医疗中心落户平度,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建成后,青医优质的医疗资源将向北辐射,为平度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就医提供新选择。
讲述人2 青岛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董永鑫
医院设计多一点人性化
董永鑫从事设计十六年,曾参与了30余座医院的设计工作,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立博ladbrokes中文的迁建。 2008年,妇儿医院启动迁建工作,在设计新院区之前,董永鑫和同事前往武定路的老医院考察。时隔十年,再回忆那个瞬间,他仍记忆犹新。 “一进医院,第一感觉就是人满为患,病房早已饱和,走廊上也都是病床,患儿的哭闹声不绝于耳。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董永鑫,他暗下决心,在设计时一定要更加人性化,尽可能给病人创造更好的就诊环境。
但设计建设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新医院的选址位于浮山后,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偏僻的地段。 “原址上有很多厂房,需要拆迁,还有不少地方是荒地,根本没有路,我们就是第一代的开荒者。 ”此外,新址的地形高差很大,南北落差近23米,这也给设计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记不清去了项目多少次,方案调整了多少轮,最终的设计方案才确定下来,巧妙地利用高差将各功能分区入口与地形有机结合,儿科门诊、住院部、妇产门诊分层设置,实现了三者之间资源共享,同时又科学避免了交叉感染。
“很多医院大楼是白色,内部也是白色,给人感觉特别冷峻。 ”董永鑫说,妇儿医院整个院区的建筑和装饰都采用了比较活泼的色彩,大楼外立面使用橘红色点缀,内部装修主要以儿童风格为主。除此之外,病房还参照了日式风格,以四人间为主,注重采光和通风,床位之间的距离较大。
2010年,新院区一期还未交付的情况下,“二孩”政策开始松动,医院方面预测,本市即将迎来“二孩”生育高峰,所以马上又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董永鑫和同事们一边忙着一期的收尾,一边又开始了二期的设计。两期的接建比较复杂,尤其是管线、设备的连接给设计师们出了难题。 “本来我们准备一、二期都使用同一套电气设备,但是没想到二期体量也很大,一套设备无法满足。 ”这让董永鑫意识到,医院的设计建设应该统一规划。在现在来说,统一规划已经约定俗成,但在当时来说,设计和施工完全是各自为政,“所以我们首先在内部开始统一,结构、管线、建筑、设备各个专业力求一体化设计。 ”如今,妇儿医院二期虽早已投入使用,但又已饱和。董永鑫透露,他们已经启动了医院三期的设计,三期的体量不仅比一期二期之和还要大,同时还纳入了周边动态交通分析,力求实现整体规划设计,实现“一步到位”。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 摄影 徐常青(署名除外)
新闻链接: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wb/20180516/qdwb1188335.html